给孩子完整的“有机教育”,怎么提升宝贝排名

宝贝 5
2015年12月4日星期
周刊 助力家庭建设涵养教育生态 主编:杨咏梅编辑:杨咏梅设计:王星舟校对:冯华电话:010-82296652邮箱:jiatingjiaoyu@QQ群:371368053 06 热点聚焦 给孩子完整的“有机教育” ■杨雄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这其实说到了教育的本质。
如今的年轻父母喜欢给孩子吃有机食品,因为它们是天然、自然生长、无污染、不反季节、符合四季生长规律的。
教育孩子的过程,应该符合孩子成长规律,应是一个“有机教育”的过程,而不是拔苗助长、反季节、催熟的过程。
过度开发会剥夺孩子的自主能力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种菜、种粮食都有一个自然生长周期。
想必大家都不喜欢吃用化肥催熟的蔬菜,教育也是同样的道理。
如果家长过多地期待、过早地开发、过度保护和过度教育,就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反而不利于成长。
我参观过现代化的养鸡场,巨大的标准化车间,灯光一打开,合成的饲料一放,鸡就去吃,吃饱,灯关掉,睡觉。
过两个小时,继续开灯,让它们继续去吃,吃完再睡觉,几个月就长成熟了。
如果我们的孩子也是这样,关在屋里长大,不让他见阳光,不让他到自然环境中玩,在野地里撒欢,这样的孩子就会逐渐丧失自主能力。
不要“催熟”孩子,不要让孩子过早地失去快乐、自由的童年。
我们的基础教育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好的,但为什么仍有不少中国妈妈要送孩子到国外上学?主要是因为在国内孩子上学不快 乐。
孩子的成长有自然的规律,就像大自然的四季变化,当孩子的身心还没有发展到可以吸收某些知识或技能的阶段时,提早学习往往没有效果,甚至会伤害孩子的心智。
任何催熟、拔苗助长的行为,后果都是不好的。
很长一段时期以来,我们的教育理念和社会流行的教育观念出现了一些认识偏差,最典型的就是提前“催熟”孩子,让他们过早学这学那,过早地开发孩子的智力,事实上却是帮倒忙,甚至是摧残孩子,使得大多数孩子过早失去了童真、幸福与自由。
培养孩子是一个陪伴与发现的过程。
发现就是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孩子在某一领域的天赋、特性和兴趣,因势利导地加以开发。
培养孩子需要有一个耐心等待、陪伴发现的过程,切忌盲目跟风,这是有机教育的核心理念。
每个孩子的发展存在着先后、个别的差异,所以我主张“有机育儿”、个性发展,目的是恢复教育的本质,让孩子缓慢地成长。
过早学碎片化知识没有意义 人类成长是有阶段性的,某些大脑功用只配备给某个具体阶段,一旦顺利度过了,大脑就会自动弃除这些功用,保存有用的链接。
这是为了让人能够更集中精力、更加具体细致地运作大脑。
有的孩子三岁就识两千汉字,其实这是训练出来的短时记忆,并不能真正对大脑思考能力有多大益处。
并不是说大脑不要开发,关键是怎么科学开发?如何使用?其实孩子注意力很容易集中,只要他喜欢。
如果一个孩子喜欢画画,他坐在那里画一天也不会累。
同时由于心智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孩子一方面具有完成任务的典型能力,另一方面又具有典型的犯错特性,经常会犯一些小错误,比如写错字、不遵守课堂纪律、打破东西、调皮捣蛋。
其实,每个孩子的每个成长阶段,都有他的特定优势和 劣势,父母要研究孩子发展的差异性、分化性、个性优势,根据孩子的天性、本性、特质来因势利导。
现代教育研究证明,任何碎片化的知识只有被理性梳理并建构起系统化的秩序,才能显示出知识的力量。
中国孩子被大量要求记忆的碎片化知识,只会成为大脑的沉重负担,使人成为“书呆子”“记忆棒”。
任何人要成为自己大脑的主人,都必须建构属于自己的逻辑思维体系。
为此,应该提倡少学一些知识,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加强合作分享教育。
尤其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由于信息爆炸,学校课程、知识教育的重要性已逐渐下降。
全世界每天产生的信息、知识超出想象,且不断更新。
因此,学习已经变成终身的事情。
事实上现在我们的孩子不是学得太晚,而是学得太早;不是学得太少,而是 学得太多。
从这个意义上说,比起单纯地灌输知识,培养孩子获取知识、整合知识的能力更为重要。
因此,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培养必须有所选择,而不是靠苦逼、硬塞、催熟或者“提前抢跑”。
父母应将更多精力放在研究儿童成长分化的规律上面。
儿童成长过程中大概有三个重要的衔接分化时期:一个是三岁左右,大脑急剧发育;一个是幼小衔接的阶段;还有一个是考高中阶段,这三个关键期要抓住。
我们要把握好应试技巧和素质教育的关系。
我认为,这两者之间是有弹性和节奏的,要让孩子在自由和限制的交替过程中发展,这是一个教育孩子、培养孩子的策略。
中国家长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是一方面从来不给孩子自己独立生活磨炼意志的机会,又处处让孩子和别人竞争。
家庭教育重在培养七项核心素养 “有机教育”需要阳光和沃土。
这阳光、沃土就是考试、评价制度 的改革。
首先要用法律法规、行政手段大规模缩减现在的教材容量, 尤其要缩减各种辅导材料,不然孩子的成 温馨绘 长没法慢下来。
其次要改革考试与评价方法。
在统一高考制度尚未打破的情况下,肯定会有考试选拔,这个标准还得统
一,这是保证教育公平的基础。
但是统一标准,并不意味着“一考定终身”,何况“唯分数论”的选拔制度将来终究会被突破。
有机教育要大力提倡“慢教育”。
教育过程就好像看足球比赛,原本都坐在体育场里,好好地看球赛,大家都看得清楚。
突然有一个观众(家长)着急地站起来,影响了别人,结果是所有人都站起来,到头来,观赛效果就受到了影响。
提倡“慢教育”,就是提倡日常生活式的教育,提倡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变主要考知识为主要考见识,不追求一节课里强制学生记住多少东西,而是启发他们的思维,让孩子们从学习做人开始学习文化知识。
家庭教育应突出培养孩子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未来孩子最应该具备的、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 态度。
2013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发布报告《走向终身学习———每位儿童应该学什么》,基于人本主义的思想提出培养孩子的核心素养,即从“工具性目标”(把学生培养成提高生产率的工具)转变为“人本性目标”,使人的情感、智力、身体、心理诸方面的潜能和素质都能通过学习得以发展。
在基础教育阶段,尤其要重视身体健康、社会情绪、文化艺术、文字沟通、学习方法与认知、数字与数学、科学与技术等七个维度的核心素养。
上述素养是未来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有机教育的核心不在于给孩子灌输一堆知识,而在于能够支持孩子、帮助孩子,让孩子自然地发展,完整地成长,多元化地发展,准许孩子成为最好的而非完美的自己。
(作者系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青少年研究所所长) 家教行动·爱上文学① 亲子共读能避免孩子走入阅读的死胡同 ■本报记者张贵勇 儿子哲哲满十周岁时,哲哲妈张罗了一个生日派对,还买了一块大蛋糕。
等我回家想分享一块美味的蛋糕时,小家伙一耸肩:“都被来玩的同学吃完了,爸爸,要不,我给你个抱抱吧!” 然后,哲哲张开双臂把我紧紧地抱住了。
这个抱抱暖暖的,久久的,让我感觉比蛋糕还美味。
后来问他怎么想到这种方式,他说看过一本书,就是用抱抱给妈妈生日礼物的。
我这才想起美国童书作家玛乔里·弗莱克的那本《问问熊先生》。
以前总以为孩子看完童书就忘记了,没想到看过的书都与孩子的生命产生了化学反应,那些或幽默或忧伤、或平淡或感人、或家常或宏大的故事,都不知不觉沉淀在孩子的生活中,塑造着孩子的心灵与价值观。
就像格雷厄姆·格林曾经说过的:“孩提时,所有的书都是预言书,告诉我们有关未来的种 种。
或许只有童年读的书,才会对人生产生深刻的影响。
” 好的儿童文学作品能培养孩子高雅的品质,劣质的童书则危害不浅。
当下的图书市场童书种类繁多,从中挑选精品并非易事,需要父母把好关口,慧眼识珠。
一开始我也不知道该给孩子看什么书,哲哲两岁前我曾买过“小熊和最好的爸爸”系列、“青蛙弗洛格”系列和一本《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第一本哲哲爱不释手,第二本哲哲五岁时才产生共鸣,最后一本干脆翻了两页就再也没看过。
后来我反复思考,问询专家,逐渐意识到儿童阅读确实有个定律,就是儿童文学要与孩子的年龄、性别、个性搭配。
具体来说,六岁之前多给孩子读画面精美的绘本,尤其是世界经典绘本,每个画面都堪称艺术品,故事性强,而且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与情感,是很好的文学启蒙“桥梁书”。
六岁之后,最好从桥梁书过渡到儿童文学作 品,依然本着读经典的原则,引导孩子与最好的故事相遇,借助经典走进世界文学的殿堂。
选绘本最好按照靠谱的奖项按图索骥,如凯迪克奖、格林纳威奖、丰子恺奖等;儿童文学作品则要多选纽伯瑞、安徒生奖、雨果奖、星云奖等。
当然,中国的儿童文学作品也不能偏废,像张天翼、叶圣陶、陈伯吹、严文井等老一辈文学家的童话很值得阅读,《小马过河》《神笔马良》《猪八戒吃西瓜》等经典故事也应该进入孩子的阅读榜单,让中华传统文化的种子埋在孩子的心里,使之成为有根的中国人。
除了著名的奖项,父母给孩子选择文学作品时,也可以参照一些图书榜单。
在众多的榜单中,新阅读年度童书榜单注重作品的儿童性、文学性和艺术性,排前十名的图书都是优中选优的作品,值得信赖。
另外,也可以关注一些品牌,如启发、信宜、蒲蒲兰绘本馆、蒲公英童书馆、接力等出版社的童书。
其实,要知道一部作 品适不适合孩子,最好、最直接的办法是父母和孩子到图书大厦或图书馆找来样书先读一读,感觉一下。
如果孩子喜欢,可以买来收藏。
经典作品是值得收藏的,也是童年最好的伙伴。
哲哲特别喜欢《鳄鱼哇尼》一书,他三四岁时几乎每天晚上都要翻看一遍,然后美滋滋地抱着绘本入睡。
选择经典文学作品,是让孩子吸收精神营养,也是为其心灵世界打下良好的底色。
更重要的是,读了经典之后,孩子会自觉对不良作品产生一定的抵制。
哲哲上小学三年级时,告诉我同学们都在看《查理九世》。
问他是否喜欢,他说:“我看了几段,觉得太暴力了,都是什么亡灵啊、死神啊、诅咒啊什么的,就没往下看。
”我知道该书市场销量很好,码洋上亿,但确实有少儿不宜的成分。
又问哲哲:“那你觉得什么书才是好书呢?”他张口就来:“有想象力的,故事吸引人,搞笑一点,就是好书。
”然后罗列了《永远讲不完的故事》 《猫头鹰王国》《小淘气尼古拉》等一长串书单。
哲哲喜欢的,都是充满童真与童趣、文字与审美趣味俱佳的文学作品。
相信他逐渐长大,会循着内心的方向追寻经典,养成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
而缺少亲子共读经验或者没有童书阅读习惯的孩子,对书的判断天然存在短板,甚至只喜欢某一种类、题材的书,容易走入阅读的死胡同。
就像一个人长期吃甜品,久而久之会败坏胃口,那些营养均衡的孩子,反而会拒绝垃圾食品。
作家龙应台说,文学,只不过就是提醒我们:除了岸上的白杨树外,有另外一个世界可能更真实存在,就是湖水里头那白杨树的倒影。
就我的阅读观感来看,经典文学作品中有着太多美丽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丰富了孩子的心灵与情感,让童心变得更加善良、友好、温情而勇敢,也让孩子拥有一种安定感、幸福感。
就像那本陪哲哲入睡的《鳄鱼哇尼》,抱在怀里,就好像整个世界都是他的。
家教主张 保护孩子是父母法定的责任和义务 孩子的安全别轻易交给别人 ■关颖 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中国教育报家庭教育特聘专家,中国社会学会家庭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在微博上看到央视新闻发布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制做的“明星话安全”交通安全宣传视频。
央视名嘴敬一丹说:“看到女儿第一次独自过马路,战战兢兢、小心翼翼,我就想,骑自行车的哥哥姐姐们,开车的叔叔阿姨们,路上的行人们,我把孩子交给你们了。
每个出行人背后都是家人的牵挂,安全文明出行与所有人都有关。
” 这样提醒开车的、骑车的、走路的成年人注意孩子的安全没错,但是孩子既然战战兢兢,就说明还没到放手的时候,即便“小心翼翼”也难以应对复杂的路况、躲闪飞驰的车辆,作为家长就不该对这个世界说“我把孩子交给你们了”。
父母承担着保护孩子的第一责任,眼睁睁地看着孩子“战战兢兢”地独自过马路,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
如果说这是敬一丹个人的主张也就罢了,公安部交通管理局作为官方机构,借“央视新闻”平台广为传播一个母亲“我把孩子交给你们了”的心声,不能说不是对受众的误导。
网友@王人平说:我不会简单地把孩子的安全交给他人,如何提升孩子面对环境、遵守规则、规避风险、保护自己的能力,首先是我做父母的责任,我就是孩子的环境,一切从我做起。
看到这个视频,我再次想到几年前广东发生的两岁小悦悦被碾致死事件:7分钟内,18名路人视而不见,漠然而去。
众人和媒体强烈指责路人冷漠,却少有对父母作为监护人失职的反思。
实际上,父母失职对孩子生命安全的危害,远远大于司机的忽视和路人的冷漠。
如果父母看好自己的孩子,如果父母让孩子了解马路上可能发生的危险,或许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就没有一个又一个孩子在交通事故中受伤、致残乃至结束幼小的生命…… 然而,屡见不鲜的一桩桩、一件件血淋淋的儿童安全事故告诉我们,对儿童监护人的教育并没有引起官方的重视,作为孩子的监护人,父母的失职、失误对孩子的伤害,并没有引起公众的警觉。
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和央视新闻的这种误导公众的传播,其症结在于成年人看问题缺少儿童权利视角,缺少最基本的有关监护人职责的法律常识。
儿童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这是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基本要求和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明确规定,成人社会要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人,尊重他们的权利。
应当承认孩子是弱小的、不成熟的人,必须给予悉心的保护,为他们创造有利于其发展的小环境、大环境。
同时,孩子也有参与的权利,家庭、学校、社会都有责任帮助他们强化自我保护的意识,教给他们自我保护的方法,使他们懂得哪里有危险、如何应对危险的情况。
父母作为孩子的监护人,承担着保护孩子生命安全的首要责任,这是法定的责任和义务,任何人都不能替代,把孩子的安全交给父母才最靠谱。
不可否认,社会上每一天、每一分钟都有不负责任的开车人、骑车人在制造交通事故。
我们无力改变别人,抱怨和担心也无济于事,但如果每一位父母都能像王人平这位父亲那样,“我就是孩子的环境,一切从我做起”,父母多一分呵护,孩子就少一点危险。
面对这个交通安全宣传视频,我再一次强烈地感到,在我们这个重视人权、强调依法治国的国度,在尊重保护儿童权利和公民依法履行保护儿童责任方面存在很大的缺陷。
这种官方的主流媒体的传播,不知不觉就对公众造成了误导。
建议相关政府机构和主流媒体,进行面向决策者和传播者的儿童权利及相关法律的专门培训,强化以儿童为本、尊重和保护儿童权利的意识,从儿童权利视角认识和解决有关儿童的问题,随时纠正决策和传播中存在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对公众的误导。
请扫描关注“家庭教育之声”

标签: #效果 #搜索排名 #自己的 #怎么做 #注册公司 #域名 #续费 #网页